首页人物速写新闻阅读

往事何以慰风尘

新闻来源:发布日期:2018-12-20 16:06:02

    一段尘封的往事,一段改革开放弄潮儿的故事。

    ——前言

      1993年冬天,新年的钟声敲响时,二处第四工程段的身影随着阜阳颖河特大桥的建成逐渐消散于视野。关于20余年来400多名工人人生命运的流转,在改革开放的今天,得以拭去日渐层叠的灰尘重现。

身在昆仑观沧海

        桌上泛黄的老照片是唐秋萍刚参加工作时候拍的,那是改革开放初期,二处负责的京九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——阜阳颖河特大桥枢纽工程。

       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,唐秋萍成了国家工程建设队伍中一名光荣的电工。每每在军号响起的时候,她会骑着二八大的自行车,后座绑着电缆,沐着青草和阳光的香味出发。这辆自行车是唐秋萍入职以来骑坏的第3辆,因为工地对电缆的需求急,所以她只能一趟趟来往奔波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运送物资只能工人肩扛手提,整个行业对于安全的把控也不如现在这么重视。来到工地,唐秋萍第一件事就是把电闸拉下,用仪器检测各个地方的电路是否正常。“那个年代我还小,但到现在我都记得班里流传的一句话,不被电打,都不会知道电老虎的厉害。对于工程来说,我干的是渺小的岗位,但那时候所有人都有这样一个信念,就是尽职尽责把工程做好。”如今,国家对于安全愈加重视,安全队伍的责任把控和相关制度的落实,将安全隐患牢牢封锁在旧年代,这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。在夜晚,唐秋萍会和往常一样将钨錪灯在高高的竹筒上点起。一里开外的河岸,应正是灯火通明,人山人海的时候,工友的大干声搅着机器的跃动轰鸣在一起。灯,一熄一点,两重天,一般灭。“人都有一股气,不为别的,把大桥建起来,争气养活自己,什么苦都能扛,什么累都能受。”

        一穷二白的年代,多少人费力编织繁华,多少人费力搏来的发展,在这里,前进的风帆从来未曾落下。

       回家,对现在人来说,要坐几小时的高铁,而对那时候的人来说,则要经过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。“奔波千山万水就为回家看父母”,唐秋萍在车站里一手提着行李箱,一手抱着孩子,汇入波涛汹涌的大军向车厢挪去。一路上,人挨着人,能不喝水就不喝水,这样能减少上厕所的次数,孩子经常因为闷热拥挤而感到烦躁。送行的人在窗外把东西递进来,车里的人要耐心度过三天三夜才能和父母团聚。因为工作,每位工人每年外出长达11个月,改革开放提供的就业机会,为每个家庭增加了稳定的收入。30多年,风雨劳顿,之所以不觉得辛苦,除了坚忍的丈夫,勤劳的妻子,一路相伴的还有改革开放带来的,美好生活的希望。很难想像,39年前这里成埠通商时的繁忙,很难想像,39年前这里孕育巨大力量时的坚定信仰,很难想像,这里已有的高楼广厦夺目辉煌,因为我所看到的,是一脉传承的力量。是用经久未变的江淮官话,是用亘古不穷的太平海风,是用最强大的力量——历史长河的波涛,所拍打出的中国的辉煌。

火车轰鸣追梦来

        这张有着年代感的火车头照片,是1982年拍摄的。那是林建利上班的第一年,担任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的一名火车司炉工。

        林建利的火车行驶的是从阜阳到闸河的路线,一路用铁锹不断地往锅炉里加煤,一天平均要铲18吨,挥锹3万次,工作12小时,而他这一干就干了十三年。

       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,林建利因为有着一技之长从“贫农”成为了铁路工人。每每在火车轰鸣的时候,就是他一天工作的开始。“运输组和其他当时的段不一样,早上没有班长点名,大家到的很齐。”因为一辆火车的正常行驶缺不了每一位工人的努力,火车准时发车已经成为刻印在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。林建利宽厚的背脊,覆盖着一米多深的积雪。“添煤的活是没有近道可言的,每天下班以后整个人从上到下被熏得通黑。”80年代,中国部分火车发动机还是蒸汽机车,需要不断地加煤利用蒸汽作动力。虽然运输组锅炉车间一般只有一名工人,可16岁的林建利毫无怨言,干起活来像一个小牛犊,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。在那时,每名职工每日的伙食要用饭票购买,为了把饭菜票节省给弟弟妹妹,林建利会每天携带8-10袋方便面,在饭点一个人在锅炉房吃完。“锅炉房温度高,带别的东西容易坏。”这是他每天对运输组的同事们解释的话。

        林建利最高兴的,是拿到第一个月74.66元工资的时候,这对于他的家庭来说,相当于天文数字。8岁起开始务农,16岁告别农村。时代变迁,命运沉浮,林建利从未放下手中的篱和锹。那天,他奢侈了一把,花了2.5元打了一份米饭,0.5元装了一份菜,美滋滋地犒劳了自己。吃苦,勤劳,朴素,让他收获了今天的成绩和尊敬。让中国不断发展的,不仅仅是改革开放,设立特区,产业革命。它包含着,与我们工人紧密相关的每一位劳动者的汗水。从这个角度说,改革开放成就了勤劳的劳动者,劳动者也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耕种者。

最后一次,把红旗绑在杆上升起

        墙上悬挂的这面照片,是80年代二处在阜阳修建颖河特大桥时的留影。边上的这位年轻人,是段里的一名干将,孙建林,如今57岁了。

        阜阳颖河特大桥是京九铁路14项重点控制工程之一。1993年冬天,大桥最后两个深水墩成为影响工期的“拦路虎”,上级要求必须在春节前完工。拼抢进入白热化。建林带头扛起七、八十重的模板,登高爬下,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。一天,过度疲劳的建林走到跳板中央时,受过伤的胸口一阵绞痛,眼一黑,一头栽进冰冷的河水中。醒来后,他躲过医生的“监视”,又出现在高高的脚手架上。新年的钟声敲响时,大桥也提前完成,“阜阳速度”也从此闻名。

        41年来,建林有30多个春节是在工地度过的。“本来想嫁个铁路老公,挣钱多,可以跟着享福,有靠山。谁知道,从跟孙建林结婚后,就陪着他一道吃苦受累,钻山沟沟。”建林的妻子一生陪伴在他身边,在同一工地里,他们工作、拼搏,为祖国工程建设奉献了一辈子。如今,快至退休年龄,孙建林依然坚守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,除了幸福项目部建设,党建工作,工程建设,项目年轻人的导师带徒全由他一个人打理。如同过去老铁路人传授予他的一样,一代代人的灵魂深植在他的记忆中,这是不自觉的本能。这些种子一旦生根、发芽,即使时间走得再远,铁路人的精神也会提醒他们,最后,也要把红旗绑在杆上升起!

        41年前,那个在甘肃的一个小村庄里告别父母的一幕如在眼前,那个在改革开放春风里意气风发的少年恍如隔日。孙建林用布满皱纹的手抚摸着胸前熠熠生辉的“二公司优秀项目书记”荣誉证,感到无比自豪与荣光。如同过去的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以及如今的中铁四局的人们一样,诸如孙建林一样的劳动者继承和发扬了铁人精神,无论天南海北,无论改革开放亦或新时代伟大征程,只要属于祖国需要的重要时刻,中铁四局人都会凝聚在中华大地,感受着企业精神的凝聚和砥砺前行的力量。这,也是新中国发展追赶世界,顽强奋进的力量。

        气势恢宏的改革发展,落在这些劳动者身上都是不露声色的简单。

        如今,家庭的美满、幸福项目部的建设犒劳了电工唐秋萍,“如果当时不那么拼,如果不是改革开放、社会的发展,我的孩子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幸福。”;林建利,享受着办公室里凉习习的空调,正打算下了班为闺女做一顿丰盛的晚餐;在探亲房里,孙建林怀抱孙子体验天伦之乐。过去和如今,往事和故事,改革开放的春风促成了劳动者的幸福,劳动者的勤劳见证了改革开放的骄傲。然而,究竟是劳动者创造了新时代,还是新时代塑造了人,自行车上的一捆电缆,蒸汽车里的一柄铁锹,桅杆尖的一面旗帜,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。

上一篇:彩云之南扬青春

下一篇:风雨兼程六十载,砥砺前行守初心

返回